有依菩薩行
2013-02-06     管理員

 

節錄自  曉雲導師之「清涼法語」

有依菩薩行…

「花草依泥土而生,魚依水而游,鳥依空而飛,眾生依五蘊而活,菩薩則依六度而行。」

凡夫依五蘊(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)而生,執妄為真、迷染薰心,故每為「濁事忙」-外為紛紜人事而忙,內為自家無盡煩惱而忙。若思將生命由「濁」轉「清」,則有賴止觀(禪定)的修習與覺性(般若)的開拓。此一經由「靜心」到「淨心」的轉化過程,儒佛兩家均視之為修己利人的根本之學。從《大學》:「物有本末,事有終始。知所先後,則近道矣!」可窺其端倪。

菩薩照見五蘊皆空,慧命清瑩、慈悲滿懷,依六度(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般若)而行,凡有所作皆為利樂眾生、為圓滿菩提。經云:「不為自己求安樂,但願眾生得離苦。」便是菩薩精神的寫照;復由於大菩薩能「行深萬若」照見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;如露亦如電」,故能「受一切苦不以為勞,於諸功德不取不捨」三輪體空,三業清淨!

導師特別強調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等四度為後二度(禪定、般若)的重要助道因緣。修行人苟能念茲在茲,隨時不忘實踐布施等前四度,積久功深,不止道心益發堅固、所聚集的福德日漸增厚,更能轉父母所生肉眼為慧眼(見空性),進而有助「正定」的修證。導師將前四度所成就的法益譬喻為修行人的座椅,愈是用功行持前四度者,愈容易修定 ─ 就好比座椅越寬大,越能安坐其上,任憑外力「千磨萬擊」始終如如不動!反之,忽視前四度的行持,一逕參禪修定,如此躐等而學的下場是:淪為空空洞洞的虛無禪或「口頭禪」,生命無所依止!

「只講修行,不講開悟!」導師以此棒喝一味妄求「開悟」而不懂老實修行的學佛人,更揭櫫「菩薩學處」─ 蓮園的風規:依六度如法而行。